小辣椒福湿地福利院入口_香蕉传媒18匆秘密入口免费 _小辣椒福湿地福利院入口

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

珍贵:永定一中创办最早的一张照片

来源: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  日期:2023-09-20  点击:4546 

肖中良 郭峰 

图片.png

这是一张被岁月漂洗腐蚀得斑驳发黄的老照片(照片尺寸20.5X14)。所幸,在当时像素还真不太低,保存得边角完整,对比度高清,人物五官清晰,颜色黑白分明。更庆幸的是照片上方的一行文字,竟然还依稀可辨,一下让这张老古董有了灵魂。不看不知道,看了一大跳,一行工整的楷书凸显:“永定中学校全体摄影”,落款时间是“民国三年(1914年)二月”。顿时,让人为之一振: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永定中学(永定一中的前身)创办照片,时间将近110年。它的意外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永定之幸,更是永定一中之幸!

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,座落在永定县城之美丽的凤凰山麓,其前身是“永定县立中学”,创办于1913年(民国二年)。首任校长为曾在南洋兴业办学的民主维新人物、永定县高陂籍人王绍经。县立中学1914年停办,1920年复办,1929年再告停办,1938年秋再次复办,校名改为永定县立初级中学。1949年2月,省立永定高级中学、永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、永定县立农业学校并入,时名“福建省立永定中学”。

民国《永定县志》对“县立中学”载云:“乃民国二年,邑人士鉴于县属小学到处林立,每年毕业者为数日多,亟应筹设中学以弘教育。无如经费支绌,翌年即告停办。至民国八(年),知事陈颍基,劝学所长郑宗海暨地方士绅,商请道尹熊  略核准,提拨烟丝附加二成为常年经费,益以纸捐、牛皮捐等项,及省库补助。”可谓要言不烦。但这“邑人士”主要是哪些人呢?它可谓语焉不详。不过在县志的师范学校条下,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:“民国二年,又由国民党员办理师范讲习所,设于县城文昌祠。举人王绍经任所长。”王绍经县志有传,中云:“辛亥改革…任县立中学校长,学风为之丕变。”这县立中学,显然就是民国二年刚刚创建的永定中学。既然创建时任校长,那么,他是“筹设”的“邑人士”中的主要一员当属顺理成章之事。

王绍经是永定的民主革命家、教育家,同盟会的老同志。民国二年“国民党员办理师范讲习所”,会由他担任所长,实在是有很深远的渊源的。而同时成立的永定中学又要由他担任校长,则可以推知,筹设永定中学的“邑人士”中,必有他和其他一些志同道合革命的国民党人,而且还是充当“主力”。县志所载他的传略中,曾提到辛亥革命后,他“偕林君汉琴募款购枪,回邑创立保安会,以靖地方,旋任县立中学校长”,则我们又可以推想,林汉琴(上楠)很可能就是跟他一起参加筹设永定中学的“邑人士”之一。因为林汉琴在日本明治大学留学时参加过同盟会,学成回国,又在永定县教育机关“劝学所”任教导,直至民国初年。其间正像县志记述的那样,还曾同王绍经密切合作维护辛亥革命后的永定治安。这样,无论从他跟王绍经的革命关系上或从他所负责的职务上来说,他参与筹建永中都是很自然的事。

图片.png

    细细辨看可知,照片中共有107人,均为男性,其中前排11人应为教师,由此了解到,如果没有人缺席的话,首届永中共有学生96人,教师(含中间的“领导”)11人,这应是当时永中创办时的规模。照片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出现女性,可想而知,虽然当时封建的清王朝已被推翻,但是女性还是很难进入新式学堂。

图片.png


接着看,前排正中间那位服装颜色不同的,按一般推想,很可能就是永中的首任校长王绍经。但后据对比王绍经老年照片与此照片中的人物肖像,感觉出入较大,推算王绍经的年龄时年已62岁,已步入老年,长相悬殊过大。这个与众不同,居于核心位置,穿着深色唐装般上衣的中年男子,目测年龄应该在四十岁以内三十岁以上,他到底是何方神圣?联想当时与王绍经关系密切,早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并在留学时参加过同盟会的林汉琴(上楠)刚好任永定“劝学所”教导,查相关资料可知,林汉琴此时年龄32岁,故推测此照片中的“领导”极有可能就是林汉琴。

林上楠(1882-1952年),字汉琴,永定仙师乡赤竹坪人。生于书香之家,14岁中秀才,以后补“优癛生”,任县教学官。又东渡留学,获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,同时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。学成返梓,任县劝学所教导。民国2年(1913年)~9年(1920年),先后任福建省议会议员,永定县教育局长、广西都安县知事。民国10年起,居香港、广州,主要供职于工商界,间或在学校执教国文,均颇著声望。战爆发后,上楠携眷回乡。民国27年(1938年)受乡人委托,主持复办仙师“丽正小学”为“大院小学”,即今仙师中心小学前身。民国31年,大院(仙师)、峰市、洪山三乡镇筹办私立南强初中,又被公推为校董会董事长,领衔向各界募集建校经费和办学基金。学校创成,率领同人惨淡经营,使南强中学教声日著。民国32年后,连续被推荐为“永定县临时参议会”和“永定县参议会”议长。任职期间,尽力之所及,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。如营救中共地下党员,出面担保使西洋坪和上、下万石村免受“移民并村”之难等等。民国29年(1940年)冬,本县人士创议重修《永定县志》,次年4月,修志局开始工作。上楠被聘为副总纂。那时,总纂张超南蛰居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江苏松江,无法躬任其事,总纂的实际事务一概由上楠一人承担,以底于成。民国31年秋,初稿杀青。第二年,补充地质土壤调查资料。越年付印,中途印刷又发生周折,直到民国38年4月,才全部出版发行。1952年冬,林上楠病逝于赤竹坪故宅。

那么,创办校长王绍经在照片中吗?

王绍经(1852~1927),福建省永定一中创办人。原名景生,字小鹤,高陂乡富岭村人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在顺天府应乡试中式。次年录为候选知县,但久不见举,遂绝意仕途,转赴马来亚经商和从事教育。他热爱祖国,热心公益,积极动员当地侨胞回国兴办实业,以此与永定爱国侨领胡子春结为知交。后即受胡委托,在马来亚各埠创办华侨学校,并处理国内的办学和实业投资等事务,甚著声誉。他还在新加坡创办华侨“育英中学”,亲自主持教务,卓有成绩。

图片.png


经仔细辨认,中间穿深色唐装衣服,那位疑似林上楠的左边有位照片中最长者,身材矮小,理光头微咧嘴(图片中圈红线者),年龄应该在六十岁上下,按中国传统礼仪排序,应该是第二号人物,有可能是王绍经校长。其时,王绍经62岁,较为吻合。

据有关资料,查得王绍经被清政府赐予“资政大夫”时的照片如下:

图片.png

王绍经被清政府赐予“资政大夫”时留影

    对比两张照片,身材、脸型、轮廓均有好几分相似。此人很有可能就是王绍经校长。

图片.png

    而后看,照片中所有人都已剪去当时被戏作“豚尾”(猪尾巴)的长辫,发型与现代人已无二般,除了前排中间的“领导”之外,所有师生都穿着统一浅颜色的长衫,显得既朴素又严谨。

图片.png


再从照片上看,集体照中的师生穿着整齐,发型讲究,举止端庄,但是几乎找不到一张明显的笑脸,绝大部分人表情严肃凝重,其中有一个学生甚至脸朝他处,不愿面对镜头,而前排中间那位疑是教育局长人物的林上楠,也是微弓着背,睁大眼睛,一脸茫然。

结合相关校史材料:永定中学创立时的校名,从县志的叙述和当时的规例来看,应当是“永定县立中学校”;学制则为四年。因为中、小学名称民国成立后已一律改“学堂”为“学校”,而中学学制也已由清末的五年改为四年了。县志又说王绍经出任永中校长后,“学风为之丕变”。丕者,大也。这巨大变化,我想,恐怕不是像有的朋友说的“增加了格物(声、光、化、电)、外语和体育等课程”,因为这些课程自1905年清廷废科举办学堂起,就在中小学里开设了。1906年永定县城成立的“官立小学堂”,以及比它早一年在长流创设的“培风小学堂”,便都开设了“格致”(相当于后来的物理、化学)、英文和体操等课。因之,所谓“丕变”,应是指改过去读书仕进的陈腐学风,面树立起了民主革命教育的新学风,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民主进步思想,能为建设独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贡献力量的人材。这オ符合史实,オ符合创办人王绍经等民主革命志士和进步教育工作者的思路。可惜的是,这样一所实行民主革命教育、朝气蓬勃的学校,竟因“经费支绌”,不得不在创办的第二年(1914)就停办了。

是啊,因为拍完这张照片后,大家便要中断学业,各奔东西了,这个时候又还有谁能笑得出来呢?

这大概也是辛亥革命的缺陷的一个反映吧。尽管如此,这光辉的创始,却永远值得永中校友们纪念和自豪。

图片.png

    照片拍摄地点不详,从背后的山坡树木来看,应为凤山脚下,背景中无任何建筑物,俨然是块荒坡地,但照片左上角有一竹架疑似跳高架,抑或是操场。可见当时办学条件之简陋,读书之艰辛。加之民国版《永定县志》载“三年(即民国三年,公元1914年)夏初,城中发生鼠疫。”“四年,疫症流行,患者多不治”“五年,县城鼠疫仍蔓延不绝”,永定县城鼠疫的流行,造成居民大批迅速死亡,以致人民终年惶恐不安,“谈鼠色变 ”。据此,除了“经费支绌”,“鼠疫”或许也是促使永中创办前后只维持两年(1913-1914)便停办的缘由之一。

    这张特殊的老照片,传递了百年前永中初创时校园及师生的直观现场信息,再现了百年前永定教育的时空风貌,填补了百年老校永定一中初创影像资料的空白,委实弥足珍贵。









扫一扫关注我们
联系我们
0597-5839627

联系人:校办室

邮件:ydyzxbs@126.com

地址: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

永定第一中学 版权所有 闽ICP备05016764号-2 
乐平市| 仙游县| 浪卡子县| 孝感市| 霍城县| 包头市| 台前县| 盐津县| 景泰县| 佛山市|